|
打工妹的创业之路浏览数:84次
打工妹的创业之路?xml:namespace> ——记淮安怀中手套厂厂长吴海霞 ■ 王巧玲 走进淮安怀中手套厂厂长那宽敞的办公室,只见墙壁上悬挂的牌匾上的“生意兴隆”四个大字熠熠生辉,分列两旁的各类获奖奖章更是让人目不暇接。端庄简洁的办公室,更是显得有条不紊。这,就是厂长吴海霞办公的地方。我们来到这里,她热情地将我们请进了屋里,寒暄了几句后,便滔滔不绝向我们谈起了她的创业之路。 和大多数农村女孩一样,吴海霞十几岁就南下打工。她工作踏实,又善于钻研,逐渐从一名缝纫工晋升为一名车间主管。2000年,吴海霞与无锡怀中手套厂厂长周怀中签订了一份协议,她每个月只拿350元的生活费,全权负责淮安怀中手套厂的建设、经营和管理。协议中确定,十年之后,她将合法拥有这个企业,成为企业的独立法人,以此作为投资兴建淮安怀中手套厂的回报。那一年,她才24岁。 俗话说,万事开头难。怀揣创业梦想的吴海霞,面对证件手续不齐全的境况。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,区妇联及时帮她解决了问题。之后,吴海霞没日没夜地扑在了厂子里。由于工人大多是农村留守妇女,不懂生产技术,吴海霞当起了工人和技术员,手把手地教工人,忙的时候,常常是饭扒了几口,板凳还没坐热,工人又有问题要咨询她。那时候,她与工人同吃、同住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,想办法、做试验,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……,工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“吴大姐”。 2003年,企业刚走上轨道,也就是厂里最忙的时候,吴海霞怀孕了。这对吴海霞来说,无形中增加了肩上的压力。那天,当她和苏南客商谈完最后一笔订单,送客商回去的路上,她突然感到下腹阵阵疼痛。她预感到孩子可能要出生了。就在这天,外面正下着大雨,路很难走。情急之中,她在家人的陪伴下,连忙冒雨赶去医院。很快,在到达医院20分钟后,儿子出世了。吴海霞记得,那天的路实在不好走,当时是蹚着水回来的。 近些年,厂子日益壮大,吴海霞还是每天六点多钟就到厂里,检查电源开关、机器设备、订单,生怕有一丝的疏忽和遗漏,保障工厂有个好的生产环境。晚上,等工人们都散了,她才回家。为了打造精品,用精品征服客户,吴海霞还定期进行市场调查研究,回访客户,听取客户意见,以此改进提高产品质量。她还不断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,以让厂子有章可循。对定下来的规矩,她从不不姑息迁就,有效地提高了工人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心。值得骄傲的是,2008年奥运会三军仪仗队所佩戴的手套就是淮安怀中手套厂缝制的。 每年中秋、春节等佳庆节日,吴海霞都会送钱送物到敬老院,寒冬来临的时候,又亲自挑选围巾、手套等保暖三件套送到王营镇、渔沟镇敬老院的老人的手上。她还在淮阴区“慈善超市”设立“爱心专柜”,无偿发放“三件套”给城市低保户,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。 吴海霞不断扩大再生产,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,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古寨、刘老庄、泗阳相继开设分厂,员工达几百人。2004——2006年,她先后被评为“区先进个人”、2006年被评为“江苏省三八红旗手优秀女企业家”、2007年被选为区人大代表、2008年被评为“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”,2010年被评为淮阴区“首届漂母”,2013年淮安市怀中手套厂也被评为“江苏省巾帼来料加工示范基地”。 原载《淮安日报》2013年11月29日C1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