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市纺织行业协会
 
收藏本站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在线客服
 工作时间
周一至周五 :8:30-17:30
周六至周日 :9:00-17:00
 联系方式
黄先生:18752354345
新闻详情

伯仲之间执着者胜

浏览数:251

伯仲之间执着者胜

——记涟水伯胜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伯余

记者            通讯员  张云飞

在一个行业打拼日久,一张行业地图便会了然于心。“都差不多”,这是许多人对各自行业的评价。这一评价,看似随口而出,实则寓意深远——除了位于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企业外,大多数企业基本不相上下,各有所长。

  但伯仲之间,怎分胜负?在涟水伯胜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伯余的眼中,伯仲之间执着者胜——把企业命名为“伯胜”时并无此意,他却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一见解。

  入行——长恨春归无觅处

  姜伯余创业前的经历,与许多苏北青年的道路如出一辙:初中毕业,苏南打工。那是1993年,在苏南打工的人群中,姜伯余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。“做小工,三块五一天。”他至今还记得,家里穷,就这点工资也舍不得花,要等过年带回家贴补家用。他也想挣大钱,但一无所长,连工厂都进不了,只能委身于一个普通的工地,做一名普通的小工。

  直到1995年,姜伯余有机会到浙江嘉兴的一家化纤厂打工,才彻底改变了命运。“进厂不容易,对化纤行业又不懂。”在他看来,嘉兴之行最可能的结果是,他从这个厂“折腾”到那个厂,打工养家,如此往复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姜伯余在厂里一干就是7年,而且做到了车间主任。正所谓“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”,他找到了自己的“专业”,“入行”了。

其实,偶然当中有必然。这位来自涟水成集余圩的年轻后生,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执着。他干一行,爱一行,“反正没有一技之长,就好好琢磨呗。”如今的轻描淡写,并不能掩饰他初入化纤厂时专注的眼神。

  出山——小荷才露尖尖角

  2002年,姜伯余年方二十六七,却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:他来到宜兴,与人合伙创办了胜众化纤厂。他带着技术、人马和销路入伙,享有20%的技术股。

  作家柳青说: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,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。”姜伯余的这一步走对了——他以“出山”的方式完成了对青春的告别,走上了一条艰辛却又充满光明的创业路。

  合作是成功的,但姜伯余并没有就此满足。2004年,他在合伙经营胜众化纤厂的同时,自己投资60万元购置了4条生产线,专门生产皮革线、渔网线,为胜众化纤厂配套。“500多平方米的车间,20多名工人。”他“单干”的厂实际上就是个稍大点的小作坊。

  但是,这并不影响姜伯余对创业梦想的执着追求。2010年,在返乡创业潮汹涌激荡的时刻,怀揣着“创大业”梦想的他回到了家乡成集,在镇里的永锋创业点投资兴办了涟水伯胜化纤有限公司。

  从“出山”到更大的梦想点燃,姜伯余用了8年时间。与许多“N级跳”的创业者相比,姜伯余仿佛是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,发展步伐并不快。其实不然,这些年来,他一直在自己的领域执着钻研,形成了许多新思路,掌握了不少新技术,只不过尚未形成产品而已。

  返乡——正是橙黄橘绿时

 在家乡,他8年的执着得到了回报。

  但回乡之初,困难却无处不在。首先是资金问题。“从成集镇党委书记姜铭楼到普通干部,你5万、他5万地凑钱,最终才让厂子运转起来。”姜伯余没想到,家乡的领导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支持他返乡创业,“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”。

  姜伯余一回乡就一头扎进了事业中。一开始,他不断新上生产线,扩大公司规模。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分,他又毅然决定启动技改,并于今年9月竣工投产。“以前是12个纺位,现在只有7个纺位,产量却提高了40%。”他告诉记者,与此同时,每吨丝的耗电量由技改前的1000多元下降到了现在的不到800元,包装纸的成本也从450/吨下降到130/吨。

  技改大大降低了成本,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。如今,伯胜化纤已经壮大为1个新厂、1个老厂和4个加工厂,产品也从渔网线扩展到擦背手套用料、地毯纱等多个品种。今年,在因技改停产2个多月的前提下,企业销售预计将达到3600万元。“产品供不应求,广东、福建、安徽、山东等地市场全部打开。”姜伯余说。

  姜伯余虽然没说,但从他自信的眼神中可以看出,伯胜化纤已经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形,而这正源于他近20年始终如一的执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原载20131118日《淮安日报》)